Key Words : 佛教,菩薩,阿彌陀佛,觀世音菩薩

Key Word : 念佛,牟尼,大悲咒,往生咒

Key Word : 法會,拜懺,超度,誦經,菩提

Key Word : 佛法,禪宗,淨土宗,天台宗

Key Word : 佛像,佛寺,舍利,般若,禪定

Key Word : 慈悲,忍辱,持戒,華嚴,密宗,楞嚴,慈悲喜捨

Key Word : Buddha,Buddhism,Buddhist

2010/01/16

為什麼菩薩還有隔陰之迷?-淨空法師



 

為什麼菩薩還有隔陰之迷?-淨空法師





:為什麼菩薩還有隔陰之迷?



答:菩薩有比阿羅漢高的,也有比阿羅漢低的,為什麼?因為菩薩有等級。如我們講解的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圓教最殊勝的法門。以圓教而論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修行的功夫只等於小乘須陀洹,不如阿羅漢,二信位、三信位一直到六信位都比不上阿羅漢,七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才與阿羅漢平等。所以,端看你是問哪一種菩薩,信位的菩薩比不上阿羅漢,圓教初住以上的就比阿羅漢高太多了。我們常常念菩薩摩訶薩,摩訶薩必定超過阿羅漢,菩薩就不一定了。

  

    菩薩為何還到世間來?菩薩發願要來世間幫助苦難眾生,就是乘願再來。再來之後,確實有隔陰之迷。何謂隔陰之迷?就是從一個維次空間轉到另一個維次空間,而空間維次不同,自然就有差距,所以會把從前的事情忘記了。但是如果真的是菩薩再到世間來投胎,就是有緣來投胎。雖然迷一陣子,這個時間長短不一樣,各人緣分也不相同;有人時間很短,幾年就恢復了,有人要十幾、二十年才豁然覺悟。而這其中也有大菩薩會幫助小菩薩。



  《金剛經》上世尊囑咐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,「善付囑諸菩薩」就是大菩薩會幫助小菩薩,佛也會幫助這些有隔陰之迷的小菩薩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、《神僧傳》中,看到許多這種情形,確實是菩薩再來的,人很聰明,有的也很有福報,但不能接受佛法,那都是隔陰之迷。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識,在善知識會下開悟了,能夠懺悔改過,捨棄從前的錯誤,重新來學習佛法,把佛法發揚光大,這種人很多。



  像蕅益大師的示現就是隔陰之迷,他從小學儒教,發願要對佛教嚴厲的批評,最好能把佛教消滅,將儒興起來。母親死後,他深受打擊,這才有機緣接觸到佛法。學佛之後,很快就覺悟了,把從前的想法、做法全部改正過來,最後成為佛門一代祖師。其著作《彌陀經要解》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中非常讚歎,說是古佛再來給《彌陀經》做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個讚歎還得了!



  有一年我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請我吃飯,就問這個問題,他說:「印光法師對《要解》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?」我跟演培法師說:「一點都不過分,他的讚歎恰如其分。」我們知道印光法師是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讚歎,那蕅益大師是何人?蕅益大師的身分雖未暴露,在我們想像中,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至少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,不然不可能將《要解》做得這麼好,真正如同如來親口所說。在末法時期,這確實是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,很難得!而印光大師的傳記中似乎也示現著有隔陰之迷,但其實這都不可能,為什麼?等覺菩薩再來的,何來隔陰之迷!



  所以,這是故意做樣子給我們看的,目的在勸導我們。這其中有密意,要細心去體會。「密意」,修學大乘的人常常會遇到,接觸時似乎有很多障難,而實際上有好處、有功德、有利益。就如我們遇到障緣,遇到人家毀謗、侮辱等種種障礙時,要是感情衝動,就容易上當退轉,喪失信心。若能運用智慧,冷靜處理,勿感情用事,以理性來應付,往往會有非常殊勝的好境界。



  所以,人遇到逆境或惡緣,絕不可衝動。《金剛經》上的忍辱仙人,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忍辱仙人遇到侮辱、傷害,他無瞋恚心和報復的念頭,他成就了忍辱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布施波羅蜜。他把歌利王當作恩人看待,大恩大德,就把他大幅度的提升了。所以,絕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會造成嚴重傷害。如果用理智、理性來處理,彼此雙方都好。將對方視為善知識,這是逆增上緣的善知識。我沒有得到他的幫助,就無法提升;得到他的幫助,自己提升了,福慧增長!



  因此,世間是非善惡沒有一定。我多年來經歷中,是非善惡不在外面,在於自己,端看自己用什麼心態來處理。自己用真誠善心來處理,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善的;自己要是用情緒來處理,則沒有一件事情是好事。決不可以用情緒,要用智慧來處事。所以,菩薩、羅漢應化到世間來,其中有很多密意的示現,我們要細心體會,不要懷疑!






欲結菩提果,廣結眾生緣 

摘自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一淺釋-宣化上人講述

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次帶看弟子們到一個國家去,而那兒的國王臣民都不歡迎、也不供養他們,後來等到摩訶目犍連尊者來了,這國家的國王大臣,以及諸老百姓,都恭恭敬敬的給予歡迎,並且悉心供養各種所需,這麼一來,佛的弟子們大感詫異,不明所以,認為盛德如佛,到了此城都不受歡迎,亦無人供養,反而他的弟子目健連卻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,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此便請問於佛。    佛遂向徒眾解釋說:『這是因為在過去生中,我和他們並沒結下善緣,而目健連在往昔生中,為一樵夫,有一次遇到一窩蜂來螫他,他曾對這窩蜂念了一句「南無佛」,並發願說:「請你們不要螫我。我將來得道,當先來度你們成佛,千萬別起這個噁心害人。」因此,蜂子也就不螫他了。而這窩蜂輪轉至今,成了這個國家的國王臣民,那樵夫也在今生修成比丘,往昔曾發過願來度他們,故今日相遇,便受到熱烈的歡迎和禮遇,這都是夙世的因緣所造成的。'

    所以我們修道,就應該與一切眾生結緣,當眷顧他們,發願度化他們,同登彼岸,共成佛道,所謂:『未結菩提果,先結眾生緣。'這是很要緊的,這乃是大乘菩薩的發心,不要成為一個只顧自己,不顧他人的自了漢,正是:『欲結菩提果,廣結眾生緣。'

    為什麼要這樣呢?因為眾生就是佛,如對眾生好,即是對佛好,你若把一切眾生看作佛,則眾生也會把你看為佛;若把眾生當作魔王,則眾生亦把你當魔王,這等於帶著有色眼鏡看人,你看人是有色的,人家透過你的有色玻璃看你也一樣。所以我說:眾生之間,就好像互通了無線電,是共相連繫的。





道證法師:信佛力,方能深信名號功德



  以下我們舉簡單的例子來說明,為什麼要信佛力,方能深信名號功德?譬如說:一個孩子如果不相信爸爸有能力,他遇到困難的時候,他是不會請出爸爸來辦的,不會叫爸爸的。一定要先肯定爸爸有能力,才會去呼叫爸爸的名字,呼叫爸爸來辦這件事。如果我們不相信,某位醫師有看病的能力,當我們生病的時候,我們也不會去叫某某醫師,不會去呼喚這個名號。所以一定要先對佛力有肯定,才會真的相信代表佛力的名號。

    
打個比方來講,像古代,有人被判了死刑,午時三刻要處斬,快要行刑的時候,忽然間,臣子拿著皇帝的聖旨,大叫著:『聖旨到!』這聖旨上面就寫著:『如朕親臨』這是等於皇帝親自來啊。他一讀,就是:『奉天承運,皇帝詔日,怎麼樣』就把這個人赦免了!叫一聲『聖旨到!』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功效啊?可以免除死刑。就是因為那時候,皇帝有這個權力呀。因為皇帝有這個權力,所以說『奉天承運,皇帝詔日』才有效啊!假如是個沒有權力、沒有能力的小民,在旁邊叫著:『我某某人到!』雖然有說出名字,可是卻沒有功能啊!一個草民來了,也不能把這個死刑免除啊。所以說要大家都肯定皇帝有這個權力,肯定皇帝有力量,大家一致同意,這樣抬出皇帝的名字,才有用啊。

    
所以說,要先肯定能力,才能肯定名號的功用;信佛力,方能深信名號功德。因為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,修行,他對每一位眾生都有恩惠。大家可以恭讀《無量壽經》,講到法藏的因地修行,他無量劫來都是很謙卑的,低頭恭敬奉事一切眾生,不但是尊重三寶,奉事師長,無有虛偽諂曲之心;而且救度一眾生不遺餘力,可以說對每一位眾生都有恩惠。將死的人救他的命,欠債的替他還錢。為了一切眾生,拋頭顱,灑熱血。為了教化,自願捨身,這樣的教化行動,在彌陀過去生不知做了有多少,所以說:『三千大千世界,無有如芥子許,非是菩薩為我捨身命處。』因為阿彌陀佛生生世世對眾生有恩惠,眾生感恩戴德,一講到阿彌陀佛,眾生就肅然起敬:鬼都要站起來,合掌敬禮;諸佛都要稱嘆;菩薩都要拍手。因為佛有這樣的修行,才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力。

    
所謂佛力就是佛低頭謙卑地修行,開發出來的力量,產生出來無邊的影響力。我們要能夠肯定,彌陀有這樣的影響力,才能夠深信遇到什麼狀況,抬出他的名字來就有用啊!靠的是他老人家以前的修行,不是我們的功夫啊!

    
末學一再強調如果是靠自己的能力功夫,應該念自己的名字。哪一位有本事的,以後遇到鬼,就念自己的名字。譬如說,安安如果遇到鬼,應該說:『對方是何方神聖,在下安安。』那鬼一聽到是安安,他就肅然起敬,這樣才能算是靠自力啊!或者說,噹噹晚上十二點要去吃麵,遇到小太保,拿出刀來要捅他一刀,那噹噹就說:『在下噹噹!』那小太保一聽到噹噹,他就甘拜下風,趕快行個禮就跑。這樣才算是靠自力啊!

    
再說今天晚上,帶諸位童子大家到殯儀館,到墳墓去,看死屍,那大家一看,毛骨悚然:這個眼睛瞪的大大的,那個臉紫紫的,舌頭伸出來,七孔流血,大家一害怕,各自念自己的名字,棒棒啊!喜喜啊!安安啊! 覺覺啊!好好啊!上上啊!各自念自己的名字那就不怕  了,那就是靠自力噦!如果大家一害怕,都要念:『阿彌陀佛!』那顯然就是仗著阿彌陀佛的力啊!相信了阿彌陀佛有力量,才會抬出他的大名來啊!

   因為阿彌陀佛累劫的修行,是令全法界,從諸佛乃至眾生,都感動的;所以他的名字是全法界最晌叮噹的。肯定了佛力,才能肯定名號的功德;唸起來就會威風凜凜,感恩戴德。感恩還好阿彌陀佛累劫,為我們辛苦為我們忙;否則抬出他的名字也不會有用的啊!還好阿彌陀佛累劫為眾生犧牲,佈施眾生無量的恩惠,才讓我們遇到任何人事,抬出阿彌陀佛都行得通啊!

    
所以用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要感恩佛過去的修行,感恩他給一切眾生的恩惠,才產生了這樣的影響力。這就是唸佛時,心在唸佛的那一邊。
有些人唸佛,都以為我唸佛功夫如何,都以為是『我』自己的功夫。講老實話,這是非常不知廉恥的,如果是自己的功夫,應該念自己的名字。唸佛,踏在佛的肩膀上,還以為是自己的功夫,這實在是非常不知廉恥的一種心態,用這種心態怎麼會修出成就來呢!做人的基礎已經都錯了。














道證法師:只須靜聽,自己心中當下的唸佛聲



    唸佛人體驗佛力,就如游泳者體驗水的浮力一樣。末學承受大眾深思,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呈奉供養,只有說說自己病中屢屢失敗的一些經驗,也許有人在漫漫長夜獨自流淚時會用得到吧?

   初病倒時,因為覺得不大聲唸佛實在心裡聽不明白,體力越差注意力越難集中,站著搖搖幌幌,走路跌跌撞撞,躺著昏昏沉沈,只有打坐比較可以支持,因為對末學病況而言,比起拜佛或走動,打坐還算是較容易的姿勢,最初也只好流淚忍過腿骨的疼痛,猛力一直出聲,唸到嘴唇都腫起來再唸到腫消下去,開始一小時頂多能念六千聲佛號,每天儘量打坐十小時,持念六萬聲佛號,也難以做到雪老師所教的『百八心不亂』,說實在病痛裡唸佛的心情,都太急迫,靜夜裡聽自己白天唸佛的錄音帶,發現是一種身心逼迫的氣氛,不能做到『南無』。亦即『皈命,把命交出去』的輕鬆自在,能皈命一分方能感到一分佛力,能全然皈命才能體會十分佛力,我們的『交出去』好像都會在不自覺中又偷偷要回來,『南無』雖然好唱,但是不易真正實行。

   有一天末學凝望佛顏唸佛,突然感受到一啟示,也忽然發現含藏在名號中的慈悲無論是那一國人痛苦時幾乎不喊出『阿』的聲音,佛的悲憫讓我們在稱名時就盡情暢吐痛苦煩惱積鬱,假如能柔軟鬆開口腔,盡心舒暢念『阿』,痛苦就隨音聲傾洩化空了。其實阿彌陀三個字各別都有無盡的奧義,梵語『阿』字,翻譯成『無』,含『本不生』的意義,故是空諦,阿字觀說:『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,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』,一個阿字功德便巍巍如是,喜歡研究的學長也可以去讀經逐字探討。但真正念時,是不思議的,只須清暢地一個字一個字念清楚,除了當前這一個字,什麼都是多餘的!身心苦惱都在『阿』字裡解放吐空,病中念久真的不禁會感謝佛名大恩!量度經解描述『佛口』說:『口之兩角,竟半麥之分,其梢向上翹起,如花瓣之尖,美妙含笑之容。』由佛的微笑中,發現佛名號裡的『彌』字,輕輕全抿雙唇念出,就似綻放安詳微笑之容。正如慈悲之意是拔苦予樂,稱唸佛名『阿彌』二字就足有拔苦又予樂之功,真是不可思議的『解脫光』!唸一聲就和佛會心一笑,常念就常和佛會心微笑,真是念越多越歡喜,真是不可思議的『歡喜光』!難怪古德說唸佛之樂唯唸佛人可知。放鬆身心、放鬆舌頭輕念『陀』,不管是梵音,國、台語,舌輕觸上顎,清晰念聽,就鼓舞陣陣精進向上的氣機,有如自家充電一般。佛是圓滿的覺悟者,一唸到佛,也讓我們轉面向光明,同照本有的佛性,末學是唸佛幼稚班說不出弘深的道理,只是想到許多輾轉病榻眾苦逼迫的同伴,不由得忘記自己的淺陋,嘮叨說一些垂手可得的唸佛之樂,阿彌陀佛有願,在其名號中『為眾開法藏,廣施功德寶』,所以信佛慈的人只要老實念,唸唸都能得到功德寶!真的末學至今尚不曾靠用止痛劑,都是靠放鬆身心令柔軟,凝視佛像或閉目憶佛慈顏,感恩地恭念萬德洪名,盡心唸到最清暢,您能發多清晰的音就盡十分力發到多清晰,同時回收『音光』,逐字聽明;即使不出聲,也要聆聽靜默裡清暢開懷的佛聲,猶如經中所言:『暢發和雅音,歌嘆最勝尊』。我們雖然不能共聚唸佛,但可以一起乘著佛聲的翅膀,飛越過十萬億煩惱痛苦,到極樂世界的琉璃枝梢, 與那迦陵頻伽合唱一曲南無阿彌陀佛,共享無量光壽的甘美和開闊莊嚴!經上描述極樂國的樂音,以八個字『清暢哀亮,微妙和雅』,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。我們即使默念、小聲念,也要在心中聽到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佛聲,真的勝過世間一切音聲,您知道嗎?第六天上萬種樂音再好千億倍,也不如極樂七寶樹的一音之美呢!  

   
曾有病患向末學抱怨痛中唸佛還是痛,不靈!其實痛中唸佛時,此心常『念痛』多於『唸佛』,因為貪愛身體勝於嚮往佛,末學自己在痛中練習唸佛,一定要聽清了第一字『阿』,才續念『彌』,聽清了『彌』才續念『陀』……如此逐字凝神聽清,進入口念耳聽的道路,就如火車輪卡上了軌道,容易駛向無憂國土,解除痛苦有不可思議的療效!假若燥急掙扎,即使口唸佛,心仍念痛,呼吸急促,使血流受擾,更痛。不如松張口腔,舒暢念聽阿彌陀佛,真的有聽清楚,就收到佛給我們的加被,好像打通電話,收到佛的回音一樣。假如被劇痛所轉,不能一下放柔軟,只要循著口念耳聽的路走去,就收到佛的音光加被,不特意放鬆,也自然柔軟。假如您曾認真練習過,也許會發現,我們的耳朵太習慣聽雜音,想好好聽清淨慈悲之音阿彌陀佛,也會常脫軌,末學個人頗契機律航法師的『並耳唸法』,並兩耳聽力於一耳,專注一耳聽如常言形容:側耳傾聽,對苦境中攝心很有幫助,也助熟悉『口耳之道』與彌陀的交通要道。五濁的塵擾裡,與其煎熬於百千思慮,萬種情緒,不如安享唸佛的寧謐,憶佛的欣喜!既有彌陀不願又何須煩惱!?只須靜聽,自己心中當下的佛聲。(假如自己念,自己不肯聽,那麼要唸給誰聽呢?)    五濁塵擾裡,有太多的因緣會讓我們忘失了覺悟和慈悲,然而不管走到天涯海角,不管遭逢天災人禍,總有一雙慈眼在關懷注視我們。向心靈深處去尋覓這雙慈眼吧,心靈深處那不轉的慈眸一直在守望。

不轉慈眸  應待我
長舒金臂  欲攜人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您的生活即時通 - 溝通、娛樂、生活、工作一次搞定!
http://messenger.yahoo.com.tw/

沒有留言: